您现在的位置: 白果 > 白果炮制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奔流bull非虚构韩树俊姑苏遇见十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1/22 14:48:36
北京白癜风高等专科医院 http://www.baidianfeng51.cn/m/

姑苏遇见十二娘:香雾缭绕采新茶

●韩树俊

坐酌泠泠水,看煎瑟瑟尘。

无由持一碗,寄与爱茶人。

[唐]白居易《山泉煎茶有怀》

唐敬宗宝历元年,公元年,白居易从杭州刺史调任苏州刺史。在苏州任职期间,他为百姓筑起七里山塘之余,在虎丘塔下、天平山上持杯品茗,留下了众多咏叹苏州茶的诗文。

“村家何所有,茶果迎来客”(《麹生访宿》),“阳丛抽茗芽,阴窦泄泉脉”(《春游二林寺》),“泉憇茶数瓯,岚行酒一酌”(《山路偶兴》),“起尝一瓯茗,行读一卷书”(《官舍》),“春泥秧稻暖,夜火焙茶香”(《题施山人野居》)……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,已是五十三岁的老人。经历了仕途打击的白居易,坦然地在释放闲适心情品茶吟诗的同时,体察民间疾苦,为百姓做实事。而白居易的咏茶诗句,更是他人生感悟的宣泄,也刻画了江南茶味的美好,和茶农栽种收获茶叶的辛劳。

中国人饮茶,可谓始于汉,盛行于唐。唐以前饮茶,陆羽《茶经·六茶之饮》概括为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,齐有晏婴,汉有扬雄、司马相如,吴有韦曜,晋有刘琨、张载、远祖纳、谢安、左思之徒,皆饮焉”。但多非史实。

《茶经》云:神农《食经》“茶茗久服,有力悦志”(刘源长《茶史》卷一)。陆羽《茶经》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。唐代饮茶风气日炽,上自权贵,下至百姓,皆崇尚茶当酒。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,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《与赵莒茶宴》诗,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在竹林办茶宴,虽没有“竹林七贤”般的狂饮,而以茶代酒,也乃一盛事也。

至于洞庭山碧螺春出现在古诗词中,那是清代的事了。

碧螺春属于绿茶类。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原吴县、现苏州吴中区太湖的洞庭山,所以又称“洞庭碧螺春”。碧螺春茶已有多年历史。民间最早叫“洞庭茶”,又叫“吓煞人香”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,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、卷曲如螺的名茶,备加赞赏,但觉得“吓煞人香”其名不雅,于是题名“碧螺春”。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。所以,“碧螺春”写入古诗词始于清代,因为皇帝下江南品尝到如此“吓煞人香”的好茶后,方命名“碧螺春”。清陈康祺《碧螺春》诗云:“从来隽物有嘉名,物以名传愈自珍。梅盛每称香雪海,茶尖争说碧螺春。已知焙制传三地,喜得揄扬到上京。吓煞人香原夸语,还须早摘趁春分。”清梁同书《碧螺春》:“此茶自昔知者稀,精气不关火焙足。蛾眉十五采摘时,一抹酥胸蒸绿玉。纤衫不惜春雨干,满盏真成乳花馥。”

在现代,写下威武雄壮的《义勇*进行曲》的田汉,也曾写下《碧螺春》:“更无天堑能防越,何处桃源可避秦?只愿涛平风定日,扁舟重品碧螺春。”“涛平风定日,重品碧螺春”成了志士们的美好追求。

茶娘的日子是辛苦的,清陈章《采茶歌》是对茶娘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:“凤凰岭头春露香,青裙女儿指爪长。度涧穿云采茶去,日午归来不满筐。催贡文移下官府,那管山寒芽未吐。焙成粒粒比莲心,谁知侬比莲心苦。”

现代作家周瘦鹃在他王长河头3号寓所爱莲堂,携文友共品碧螺春,挥毫书《碧螺春》一首:“及时品茗未为奢,携侣招邀共品茶。都道狮峰无此味,舌端似放妙莲花。”

古诗词与典籍中留下的唯有文人墨客对于茶的品茗的文字,对于茶农,特别是茶娘,鲜见有只言片语的记载。

洞庭东山母女茶娘精英

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在中国十大名茶中位列第二,向以香气袭人、清新馥郁而闻名于世,茶娘自然功不可没。

东山茶厂董事长柳荣伟一家聚在一起,便是一场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的研讨会。

一家之主柳荣伟说:“提高了茶叶品质,才能带动茶农的收益。”作为碧螺春非遗传承人、中国制茶大师,他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baiguoa.com/bgpz/982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冀ICP备2023016859号-4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白果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